28中文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七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7

第七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7(1 / 1)

赵旻今日在许都的一番表演,已经为其人树立了一个“义薄云天好兄弟”的人设…

好吧,就算赵旻臭不要脸、没有任何人设包袱,但孙策如今尸骨未寒,赵旻便睡了大乔…

好吧,就算赵旻是真的狗,但这种事儿赵旻确实干不出来。

更何况,此时天色已晚,赵旻不可能再撵大乔出门。

最要命的是,天知道孙绍这个熊孩子还能想出什么馊主意来。

总之,赵旻确实陷入苦恼中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香妹子见爱郎进退两难,便主动站出来为爱郎解围。

“嫂嫂与妾同寝如何?”

赵旻登时松了口气。

然而…

熊孩子又冷不丁出现。

“姑母可会讲志怪故事?即美猴王大闹天宫之事?”

显而易见,赵旻又将《西游记》搬运至此。

不得不说,他这超级奶爸当得还挺称职。

孙尚香一怔,摇头道。

“竟有此故事?”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于是熊孩子果断抛弃自己的亲姑母,复又缠上了姑父。

“大人继续为孩儿讲美猴王大闹天宫之事如何?”

赵旻知道,今晚自己是别想和香妹子激情大战了。

于是苟哥颔首。

“好!阿绍,随我至书房,你我洗漱后便讲此故事。”

熊孩子欢呼雀跃不已。

一旁的赵大娘暗暗松了口气,唤上张凝和曹彰、曹植,众人送赵大娘到大门外、目送其人坐马车离去。

杨樱月预产期已推迟了数日,这几天赵大娘和赵旻都严禁杨樱月出门。

是夜,超级奶爸继续哄孩子,大乔则与孙尚香同床而眠、喁喁私语。

二女的话题,当然绕不开孙策和赵旻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香妹子美眸含泪。

“嫂嫂,从文去岁千里驰援、义救大兄之后,便曾千叮咛万嘱咐,力劝大兄勿要轻而无备,大兄若肯纳从文之劝,又何至于此!”

大乔俏脸上珠泪涟涟。

“阿香,吴侯便是如此性格,此番若非从文提前请梁府君戒备、又得陈府君及时相助,妾恐吴侯在秣陵城时便已…便已…”

一言及此,大乔泣不成声。

大乔从未想过,她与孙策在秣陵城外的离别,竟会成为永别。

于是乎,二女相拥而泣。

良久后,将悲痛之情发泄出来的二女哭声渐小。

心思单纯的香妹子抹了把眼泪,忍不住问大乔。

“嫂嫂,从文为何如此痛快便答应大兄之托付?”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显而易见,香妹子这几天一直对此耿耿于怀。

大乔轻蹙蛾眉,幽幽道。

“阿香先后被吴侯、从文呵护,不知人心险恶。从文实是担心妾与阿绍为人所欺凌也。”

见与自己情同姊妹的香妹子瞪大美眸、满脸不解,大乔只好耐心解释道。

“阿香,阿权既已继吴侯之位,则其人之子将来当如何?阿绍又当如何?妾若无依无靠,又将如何?阿香须知,阿母年事已高。”

香妹子这才恍然大悟。

这也就是妹子已经深受苟哥影响,否则这从小在温室中长大、未经历过风雨打击的天真妹子,或许还是听不懂其中关键。

历史上,孙权称帝后,追封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。

对此,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先生颇有微词。

陈寿认为孙策有定鼎江东之功,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崇,在义理上显得过于吝啬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割据江东,(孙)策之基兆也,而(孙)权尊崇未至,(策)子(孙绍)止侯爵,于义俭矣。

摘自《吴书之孙讨逆传(孙策传)》

其实,孙策未能被追尊为皇帝,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统绪问题。

孙策“转斗千里,尽有江东之地”。

论功绩,孙策当然配得上皇帝封号,最终却仅得王爵。

毋庸置疑,这是孙权刻意打压所致。

孙策为人,明果独断,勇盖天下……转斗千里,尽有江南之地。

摘自《傅子》

讨逆(讨逆将军孙策)继世,廓定六郡。

摘自《江表传》

塔读@

有趣的是,孙权称帝后(西历229年)追封孙策为王,却追封孙坚为帝。

(孙权)追尊父破虏将军(孙)坚为武烈皇帝,母吴氏为武烈皇后。

摘自《吴书之吴主传》

实际孙坚终其一生,也未能建立基业;

而且孙坚的活动区域,早年在淮泗地区(即徐州与扬州江北),后来在荆州与豫州,与江东联系极少。

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,孙坚对东吴政权的奠基工作没有任何直接贡献。

孙坚被追封为东吴皇帝,实则在法理上是不能服众的。

孙权追封孙坚为帝,无疑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法统;

但孙坚的嫡长子孙策仅被追封为王,又显得十分荒唐。

如果按照宗法社会的继承原则,孙坚的嫡长子孙策一系,是无可争议的大宗继承人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在意外遇害之前(西历200年),孙策从未考虑过传位给孙权。

彼时张昭等人甚至认为,孙权的弟弟孙翊,上台的几率都比孙权要大。

(孙)翊名俨,性似(孙)策。(孙)策临卒,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。

摘自鱼豢《典略》

孙策最初的想法,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孙绍。

绍者,继承也。

(孙)权称尊号,追谥(孙)策曰长沙桓王,封(孙策)子(孙)绍为吴侯。摘自

《吴书之孙讨逆传》

绍,继也。

出自《说文解字》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孙绍成年后,承袭了其父的吴侯爵位。

但“吴侯”的政治隐喻过于强烈,最终孙绍的吴侯头衔被孙权褫夺,改封上虞侯。

(孙权)封(孙策)子(孙)绍为吴侯,后改封上虞侯。

摘自《吴书之孙讨逆传》

上虞县在会稽郡,可知是孙权刻意削弱孙策子嗣与“吴地”的关联。

至于吴侯爵位,则被孙权收归囊中,赐予自己的直系子孙;

最终,由孙登的儿子孙英(孙权之孙),继承了吴侯爵位。

(孙登)子璠、希,皆早卒,次子(孙)英,封吴侯。

摘自《吴书孙登传》

一言蔽之,在争夺统绪、正朔及继位权时,古今中外的所有皇室都一个尿性: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毫无亲情!

因此,熟知历史的赵旻,才会毫不犹豫答应孙策的托付。

如此,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。

何况对孙家人来说,赵旻绝对不能算外人。

尽管赵旻非常不喜欢孙权,但为了孙策,赵旻还是不得不如此做。

香妹子或许想不到这么多,但她至少已清楚,赵旻用心良苦。

大乔见香妹子默然不语,便擦干泪水,柔声道。

“阿香,妾窃以为,或许从文心中仍对吴侯怀有愧疚,故而从文方才如此鼎力相助孙家渡过此难关。”

香妹子有些惊愕地看向大乔,妹子霍然发觉,大乔竟然如此懂赵旻。

卫府书房内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赵旻为已熟睡的孙绍掖好被角、将这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,然后其人披上大氅,负手走到窗前,蹙眉遥望东南方、眼中隐现泪光。

如是,江南之乱后,短短半月间,逝者安息,而生者的日子复又归于平静。

两日后,桓阶率一众流寓荆州之士人先至许都;

其后数日,费观也护送石韬、崔州平和庞统归来。

石韬、崔州平、庞统、司马芝、王粲、裴潜、繁钦、傅巽、和洽等人,有效补充了赵旻的人才库。

历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,是一名优秀的笔杆子;

司马芝、裴潜…等人,皆是能吏干吏,其中傅巽还是凉州北地人、西汉名臣傅介子之后人、当年凉州义士傅燮的族亲。

石韬、崔州平目前便足以胜任一州刺史;

至于庞统,则更是赵旻所急需的重设西域都护府的重要即战力。

赵旻终于从孙策意外身亡的悲痛中缓过劲来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在此期间,来自凉州、益州、中原、江南的好消息接踵而至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这一章,咱们详细聊一聊,孙权是如何对待孙策一脉后人的。
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

孙权称帝后,曾追封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。对此,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颇有微词。

陈寿认为孙策有定鼎江东之功,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崇,在义理上显得过于吝啬。

割据江东,(孙)策之基兆也,而(孙)权尊崇未至,(策)子(孙绍)止侯爵,于义俭矣。--《吴书孙讨逆传》

客观评价,孙权赐予孙策的封号确实配不上他的功绩与地位。但事件背后,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因素。

其一是统绪问题。

孙策是孙坚的嫡长子,孙权又以“兄终弟及”的形式上台,因此对孙策地位的安排,关乎东吴的承继统绪。

其二是孙策与江东大族的关系问题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在征伐江东的过程中,孙策“诛戮名豪,威行邻国”,吴郡、会稽大姓屡受迫害。在此背景下,如果过分尊崇孙策,无疑会使江东大族心生疑惧,破坏孙权的统治基础。

但无论如何,孙权,尤其是孙权一脉的后人,对待孙策后人,都显得格外刻薄!

孙策未能被追尊为皇帝,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统绪问题。

孙策“转斗千里,尽有江东之地”,论功绩,他当然配得上皇帝封号,但最终却仅得王爵。毫无疑问,这是孙权刻意打压所致。

孙策为人,明果独断,勇盖天下……转斗千里,尽有江南之地。--《傅子》

讨逆(讨逆将军孙策)继世,廓定六郡。--《江表传》

有趣的是,孙权称帝后(229)追封孙策为王,却追封孙坚为帝。

(孙权)追尊父破虏将军(孙)坚为武烈皇帝,母吴氏为武烈皇后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
实际孙坚终其一生,也未能建立基业;而且孙坚的活动区域,早年在淮泗地区(即徐州与扬州江北),后来在荆州与豫州,与江东联系极少。

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,孙坚对东吴政权的奠基工作没有任何直接贡献。他被追封为东吴皇帝,在法理上其实是不能服众的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孙权追封孙坚为帝,无疑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法统;但孙坚的嫡长子仅被追封为王,又显得十分荒唐。

如果按照宗法社会的继承原则,孙坚的嫡长子孙策一系,是无可争议的大宗继承人。

在意外遇害之前(200),孙策从未考虑过传位给孙权。彼时张昭等人甚至认为,孙权的弟弟孙翊,上台的几率都比孙权要大。

(孙)翊名俨,性似(孙)策。(孙)策临卒,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。--《典略》

孙策最初的想法,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孙绍。

绍者,继承也。

(孙)权称尊号,追谥(孙)策曰长沙桓王,封(孙策)子(孙)绍为吴侯。--《吴书孙讨逆传》

绍,继也。--《说文解字》

从某种意义上看,孙权的意外上台,与司马昭的上台是类似的。

司马师死时(255),其嗣子司马攸尚幼,因此权柄被司马昭代管。司马攸成年后,司马家族的继承权问题,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争议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彼时司马攸与司马炎围绕储君之位,展开了激烈争夺。司马攸甚至一度占据优势。

初,文帝(司马昭)未定嗣,而属意舞阳侯(司马)攸。武帝(司马炎)惧不得立。--《晋书裴秀传》

就连司马昭也不得不违心地表示:“天下者,景王之天下也。”

(司马昭)自谓摄居相位,百年之后,大业宜归(司马)攸。每曰:“此景王(司马师)之天下也,吾何与焉。”--《晋书武帝纪》

这里需要注意,司马师的嗣子过继自司马昭,司马攸与司马炎甚至是一母同胞。即使如此,司马氏内部依然出现了严重的权力争斗。

景帝无子,命(司马)攸为嗣。--《晋书齐献王传》

(王皇后)生武帝(司马炎)及辽东悼王定国、齐献王(司马)攸、城阳哀王兆、广汉殇王广德、京兆公主。--《晋书文明皇后传》

因此,在孙策有亲生子(孙绍)的情况下,孙氏家族的统绪争夺,无疑会更加激烈。

孙绍成年后,承袭了其父的吴侯爵位。但“吴侯”的政治隐喻过于强烈,最终孙绍的吴侯头衔被孙权褫夺,改封上虞侯。

(孙权)封(孙策)子(孙)绍为吴侯,后改封上虞侯。--《吴书孙讨逆传》

塔读@

上虞县在会稽郡,可知是孙权刻意削弱孙策子嗣与“吴地”的关联。至于吴侯爵位,则被孙权收归囊中,赐予自己的直系子孙;最终由孙登的儿子孙英(孙权之孙),继承了吴侯爵位。

(孙登)子璠、希,皆早卒,次子(孙)英,封吴侯。--《吴书孙登传》

在陈寿看来,孙策止于王爵,孙绍止于侯爵,显系遭遇打压,无疑是孙权的政治污点。

这种尴尬局面,其中固然有孙权刻意贬抑的因素,但也是外部环境导致的必然结果。

孙权代兄摄政,法理上很不稳固。

孙权改元不称帝,称帝不郊祀,又多次发动大案(暨艳案、隐蕃案、吕壹案、二宫案),打击群臣,其实都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。

是冬,群臣以(孙)权未郊祀,奏议……(孙)权曰:“郊祀当于土中(指洛阳),今非其所,于何施此?”--《江表传》

东吴的统绪遗留问题,在孙权时代并未得到彻底解决。孙亮、孙休统治期间,对此问题也搁置不表。孙皓继位后(264)以谋反为借口诛杀了孙绍的嗣子孙奉,孙策一系自此绝嗣。

(孙)绍卒,子(孙)奉嗣。孙皓时,讹言谓(孙)奉当立,诛死。--《吴书孙讨逆传》

需要注意,孙皓上台之后,对待昔日政敌鲁王孙霸的子孙,并未赶尽杀绝,仅仅是流放废黜;但对毫无瓜葛的孙奉,却必欲诛之而后快。

塔读@

(孙)和宠稍损,惧于废黜。鲁王(孙)霸觊觎滋甚。--《吴书孙和传》

孙皓即位,追(孙)和、(孙)霸旧隙,削(孙)基、(孙)壹爵土,与祖母谢姬俱徙会稽乌伤县。--《吴书孙霸传》

这无疑说明,相比于孙和与孙霸(均为孙权之子)的内部矛盾,孙策与孙权的统绪之争,才是动摇国本的根本矛盾。

当然了,孙皓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。

下一章,咱们继续说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 从软饭秀才开始称霸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