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中文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十三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3

第十三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3(1 / 1)

周瑜见赵旻神色凝重,便也暗暗紧张起来。

只听赵旻道。

“公瑾兄长,刘备恐将夺交趾,以保其岩阻、利尽南海、北连吴会也。公瑾兄长须当心,刘备有夺会稽郡之意。”

汉末的会稽郡,其地包含浙江南部和福建全境,恰好和扬州的豫章郡、交趾的南海郡相接。

也就是说,被黄祖在江南这么一搅和,天下大势从历史上的三足鼎立,变成了一个偌大的千层饼…

抛开杂胡不谈,自北向南,依次是公孙度、袁绍、赵旻、孙权刘表二人和刘备。

周瑜先是悚然一惊,旋即起身深深一揖。

“若如此,还请从文及时施以援手,以全伯符兄长与从文之义!”

为了孙家,周瑜不但将话说开,而且试图道德绑架赵旻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失去鲁肃相助、独自苦苦支撑江东的瑜哥不容易啊。

赵旻感性一次不容易,但就是这一次感性,却导致赵旻进退两难…

赵旻霍然起身,扶起周瑜后长叹一声。

“公瑾兄长,此事须从长计议,你我不妨先分析一番如今天下大势…”

对江东孙家鞠躬尽瘁的瑜哥正色行礼。

“瑜愿闻其详!”

正当赵旻和周瑜博弈之时,大乔小乔这对姊妹花也在密聊。

当然了,旁边还有人小鬼大的小孙绍。

与理智、感性并存并互相试探、博弈的周瑜、赵旻二人不同,这对姊妹花是单纯的感性…

她们相拥而泣良久后,方才在孙绍大哭之下移开身子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姊妹二人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

眼见孙绍这个小人精哭个不停,大乔只好抹干眼泪抱起孙绍。

“阿绍莫要再哭。”

孙绍哭声不止。

“阿母不哭,孩儿便不哭。”

大乔无奈,只好勉强笑了笑。

孙绍哭声顿止。

小乔有些羡慕。

“未意阿姊与阿绍感情竟如此深厚。”

大乔轻轻抚了抚孙绍的小脑袋,柔声道。

塔读@

“阿绍之功课尚余几何?再不抓紧,恐大人将动怒也。”

赵旻已经开始将孙绍往“允文允武”的方向上引,而且,赵旻对曹彰、曹植和孙绍都颇为严厉…

不严厉不行,赵旻身上的责任委实太重。

孙绍吐了吐小舌头,乖乖跑去读他的《幼学琼林》。

毫无疑问,《幼学琼林》乃赵旻搬运而来。

赵旻不喜欢儒家启蒙读物“三百千”,所以他刊印了《幼学琼林》。

当然了,《幼学琼林》中关于天文地理的知识,赵旻将现代科学知识、古代神话故事结合为一,其中还加入了《步天歌》这个高端东西。

小孩子的启蒙读物,不能过于枯燥。

见孙绍乖乖跑到一旁低声读书,大乔小乔这对苦命姊妹花,再次相视一叹。

大乔再次执起胞妹的柔荑,温声细语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“阿妹,公瑾如今在江东如何?其人对你可还好?”

小乔眉头微蹙、神色黯然、美眸中满是怜意。

“阿姊,江东而今内忧外患,公瑾每日夙兴夜寐、愁眉不展,妾深虑之!阿姊放心,公瑾待妾如妻,妾从未受半分委屈。倒是阿姊…

卫将军年少有为、踌躇满志,兼且其人妻妾皆国色天香,阿姊在许都可曾受委屈?你我姊妹,自建安四年便漂泊流离,归宿难得也。”

小乔的意思是,她担心赵旻会嫌弃大乔,不与大乔同房;

同时,她还担心大乔心中生怨,极隐晦地劝大乔要懂得知足。

由此可见,小乔虽比大乔更敏感,但姊妹二人心地都极纯善。

大乔再次勉强笑了笑。

“阿妹放心,从文待妾亦有如正妻,兼且从文视阿绍如己出,妾心中非但无怨,且对从文感激不尽。阿妹…

孙使君胸襟远不及吴侯豁达,加之公瑾乃吴侯故臣,阿妹当时常劝公瑾,应多向孙使君示忠。”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大乔口中的孙使君,指的是新任扬州牧孙权,吴侯自然是指孙策。

无论是从汉末的法理上看,还是从世俗道德上讲,如今已成为赵旻妾室的大乔,都与孙家再无任何关系。

所以,大乔其实不必再考虑孙家之事,但因涉及自家胞妹和妹夫,大乔还是不能不操心。

似大乔这种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的女子,活得实在是太累了。

也难怪赵旻会心疼大乔。

小乔见阿姊美眸澄澈真诚,且明显带有感激之色,心知其人并未说谎。

除未行夫妻之事外,赵旻和大乔确实相敬如宾。

孙策始终是赵旻、大乔之间难解的心结。

于是小乔眉头舒展开来,颔首称是。

“阿姊所言极是,孙使君在返还丹徒城后,公瑾便率先向其人示忠,且近日来,公瑾屡屡为孙使君献计献策,助孙使君稳定大局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是以公瑾虽夙兴夜寐、鞠躬尽瘁,却乐此不疲。妾亦为公瑾而喜。”

说着说着,小乔俏脸上笼罩上一层幸福的红晕。

小乔兴致勃勃地为大乔讲述起,她与周瑜的一些日常琐事,说到高兴处,小乔忍不住掩口轻笑。

大乔也在不知不觉中带上满脸笑容。

当小乔说累了喝茶之时,大乔突然开口。

“阿妹,江东及公瑾有何困难之处,你不妨明言,妾必转告从文,请从文为公瑾解忧。”

小乔眉头再次蹙起。

“阿姊,江东而今确有难处,然则…此事不提也罢。”

大乔握住胞妹的柔荑,轻轻柔柔道:“阿妹何必与妾客气?有话不妨明言,从文与江东本为盟友,应当守望相助。

江东若安,则荆州、刘玄德必不敢轻易犯从文。如此,从文来年远征西域,方无后顾之忧。”

塔读@

赵旻的那几个天真无邪的少女老婆,决不会如大乔这般顾全大局。

小乔眉头蹙得更紧、俏脸上的喜色也被忧愁所代替。

“阿姊,既如此,妾便直言相告…”

书房内。

周瑜起身深深一揖。

“还望从文助瑜一臂之力。”

赵旻苦笑着起身扶起周瑜。

周瑜所说之事,正是孙策临终绝笔信中所说的第一个隐患,即“深险之地犹未尽从”。

深险之地指代“山越”,即“逃避徭役,匿居深山”的扬州诸郡百姓。

解决此事的根源,在于大力推行屯田制,抑士族而助黎庶,但就如今江东的实际情况而言,江东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赵旻当然知道此事如何才能快速解决,但这种解决方式,委实有些残忍。

赵旻思忖再三后,见周瑜蹙眉长吁短叹不已,最终还是咬了咬牙道。

“公瑾兄长,欲解决此事并不难,仲谋既已推行授兵制,便可借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而一举两得。”

授兵制作为战时政策,在孙吴肇基之初,确实起到过正面作用。

它切实有效地调动了将领的作战积极性,同时也刺激了将领们“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”的欲望,侧面加速了孙吴对东南地区的探索和开发。

(诸葛)恪以丹杨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徒得外县平民而已,其馀深远,莫能禽尽,屡自求乞为官出之,三年可得甲士四万。

摘自《吴书之诸葛恪传》

(贺齐)转击盖竹,军向大潭,二将又降。凡讨治斩首六千级,名帅尽禽(通擒),复立县邑,料出兵万人。

摘自《吴书之贺齐传》

在孙权大力推行授兵制的当下,“讨伐山越,补充兵员”诚可谓一举两得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但对山越而言,如此颇为残忍。

人家原本自由自在、自给自足,被孙吴将领讨伐后被迫从军…

这还不够残忍?

周瑜俊目一亮。

“从文,此乃妙计也!”

赵旻腹诽:妙计?妙你个头!这分明是个馊到不能再馊的馊主意!你江东若学老子,又哪里会有山越?

赵旻摇头叹息。

“此乃权宜之计,绝非妙计也!”

周瑜抚须笑道:“从文勿要自谦,瑜另有一事相商。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刘备早就对交趾垂涎三尺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再加上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先夺交趾、再图江东、最后定荆州之策,所以…

士燮要倒大霉。

云某为何说张郃要倒霉呢?

这事儿得从袁绍麾下两大派系说起。

袁绍集团的衰落与覆灭,直接原因在于其集团内部的派系争斗。

对这一问题,时人已有清晰认识。

曹丕的《典论》与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对此记载甚详。

别驾审配、护军逄纪,素以骄侈不为(袁)谭所善……矫(袁)绍之遗命,奉(袁)尚为嗣……颍川郭图、辛评与(审)配、(逄)纪有隙,惧有后患,相与依(袁)谭。--《典论》

绍爱少子尚,貌美,欲以为后而未显。审配、逢纪与辛评、郭图争权。--《魏书袁绍传》

这一问题的根源,其实曹操比袁绍更严重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但怎奈何成王败寇,大家又习惯人云亦云、结果导向,所以曹操派系的诸多问题或被掩盖、或被无视,而袁绍的派系斗争却被无限放大。

从现存史料来看,袁绍集团分裂的深层原因,在于东汉的任官避籍之制。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断绝了“土人”为“土官”的可能性,因此作为外乡势力的“流人”上任之后,势必会引入亲信势力,形成新的政治集团,从而引发土人与流人之争。

若土人势强,则作为流人的军阀难成气候(如刘璋、刘表);若流人势强,又可能引发土人的反抗(如刘焉、孙策)。汉末诸军阀就在这种微妙的环境下平衡各方势力,艰难求存。一言蔽之,任官避籍制度的存在,注定了袁绍集团的分化。

注:流人,可释为遭到流放之人;亦可释为背井离乡之人,即流寓之人。为避免与清末的土、客之争相混淆,本文用“流人”一词代指客于外乡之人。

(刘焉)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、李权等十馀人,以立威刑。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(刘)焉。--《蜀书刘焉传》

(孙策)转斗千里,尽有江南之地,诛其名豪,威行邻国。--《傅子》

按照出身籍贯,可将袁绍集团成员划分为河南(黄河以南,泛指中原地区)与河北(黄河以北,泛指幽、冀地区)两大阵营;其中河南集团又可划分为颍川与南阳两派,这与韩馥及袁绍的出身及仕宦履历存在密切关系。

注:鉴于汉魏时代,司隶校尉部亦有河南郡。为相区别,本文所言之“河南”仅代表“大河之南”,与司州之河南郡全不相涉,特此说明。

从可见记载看,官渡之战期间开始,河南派与河北派之间的争斗相当剧烈,已不局限于言语攻讦的范畴。

逄纪诬杀田丰,郭图谗害张郃,属于河南士迫害河北士;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审配报复许攸,陷害逄纪,则属于河北士迫害河南士。

在袁曹战争的关键时刻,审配(河北士)甚至不顾大体,将政敌辛评(河南士)在邺县的族人尽数诛灭,迁怒之意显见。

至于郭图、淳于琼(河南士)分割沮授(河北士)兵权,孟岱(河南士)分割审配(河北士)兵权之类的事件更是数见不鲜。

考虑到袁绍集团的将校、谋主在《魏书》中均无独立列传,其忿争不和之记载却屡见史册,可知两大阵营的攻讦陷害,乃是袁绍集团中一以贯之的主旋律。

河南、河北两大阵营形成的历史原因

袁绍集团的阵营不和问题,在汉末并非孤例,曹操、刘备、孙策三家均面临类似隐患。从根源上说,它源自彼时的任官制度,即东汉的“三互法”。

“三互法”最初禁止本地人在本地任官,后来扩大回避范围,令“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”。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地方的宗族势力与官僚势力相勾结,这一制度在后世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称,即任官避籍。

初,朝议以州郡相党,人情比周,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。至是复有三互法,禁忌转密,选用艰难。--《后汉书蔡邕传》

“三互法”的存在导致了一个特殊现象,即地方的军政长官一定不是本地人。而像韩馥、袁绍这种“州牧”级别的最高长官甚至不是(冀州)本州人。韩馥是豫州颍川人,袁绍是豫州汝南人。

对冀州豪强而言,韩、袁属于典型的外来势力,语言、风俗、文化与河北均有差异;且双方的利益诉求亦不相同,直属于东汉中央的官僚势必会影响到本地豪强的势力扩张,因此韩、袁遭到地方势力的排斥是不可避免的事情。韩馥便是因此下台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魏郡审配、钜鹿田丰,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。--《后汉书袁绍传》

在此背景下,韩、袁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,势必要引入亲信势力。韩馥选择拉拢颍川同乡(荀谌、荀彧、郭图、辛评、辛毗),河南士中的颍川人盖源于此;袁绍之后继承了韩馥的政治遗产,并延揽昔日同在洛阳的“奔走之友”,以南阳许攸、南阳逄纪为代表,此即河南士中南阳人的由来渊源。

(韩)馥字文节,颍川人。--《英雄记》

(颍川)乡人多怀土犹豫,会冀州牧、同郡韩馥遣骑迎之,莫有随者,(荀)彧独将宗族至冀州。--《魏书荀彧传》

初,(袁)绍去董卓出奔,与许攸及(逄)纪俱诣冀州。--《英雄记》

如果将视线拉长,便会发现曹、刘、孙三家均存在类似情况。

比如曹操虽然延揽了诸多河北与中原的逸才,但集团的核心成员、尤其是掌握兵权者始终是谯沛人士。

刘备入蜀,占据统治地位的则是荆楚集团及元从成员。

孙策渡江,倚重江北士人,即所谓的“淮泗集团”。

蜀汉政权中的“荆楚人贵”及东吴政权中的“南鲁之争”,渊源也在于此。

塔读@

昔豫州(指豫州牧刘备)入蜀,荆楚人贵;公孙述时,流民康济。--《华阳国志》

丞相陆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绩(朱然嫡子)、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,宗事太子;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;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。--《通语》

在上述案例中,曹操的做法与韩馥相似,即依靠同乡维护其统治。刘备的做法则与袁绍相类,他们由于早年颠沛,远离故土,因此更加青睐于任用籍贯各异的元从集团进行统治。

其中,孙策家族的情况最为特殊。

这一家族虽然籍贯扬州吴郡,但发迹于淮泗地区,围绕在身边的也多是江北人士;

因此孙策东渡时,不似归乡之举,反而更似外来势力的征服战争。

关于这一问题,田余庆先生在《孙吴建国的道路》一文中有详尽论述,兹不赘述。

(孙策)始得规划渡江。而这支余兵,江东人视为外来异类,力加排斥。--《孙吴建国的道路》

南阳士人的身份归属

南阳士人的身份划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,这涉及到许攸、逄纪等人的政治立场判定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下一章咱们继续说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 从软饭秀才开始称霸天下